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巴山系东端荆山余脉,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境内,与兴山县、秭归县交界,位居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坝首北岸,与三峡工程直线距离7.5km。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1′08"~111°00′26",北纬30°52′35"~31°07′24",总面积14225公顷,森林覆盖率90%,是三峡库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
大老岭于1956年成立国营林场,1992年设立国家森林公园,2006年被省政府批准成立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7年7月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宜昌三峡大老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隶属于宜昌市林业和园林局,为副县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与林场管理处、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三峡库区湿地保护管理局合署办公,一套班子,四块牌子,内设科室9个、管理站3个。现有在职职工59人,其中在职在编职工42人,聘用职工17人。
大老岭保护区以保护和恢复中亚热带山地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境为主,属“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中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兼有“湿地生态系统”特征。保护区涵盖了中山分水岭到水库湿地的生态系统完整谱系,是北亚热带中部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及其内涵物种多样性的一个完整样本,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在全省保护区中名列前茅。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已查明高等植物197科953属2495种,栖息林间的陆生脊椎动物32目109科499种,是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是三峡大坝重要的绿色卫士。同时保护区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西侧,也是候鸟越冬和夜间迁徙的关键栖息地。
大老岭保护区先后建立“专家工作站”、“省级创新工作室”等科研平台,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交流合作,编撰学术专著23本;发表科技成果22个,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3个,省级科技成果9个;荣获国家级科技奖项1个、省级科技奖项7个;发表科技论文170余篇;发布地方标准2个。先后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全国十佳林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全国林草科普基地、中国最美林场、湖北省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湖北省观鸟基地、湖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大老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两山”理论为引领,传承和弘扬“艰苦求索、团结奉献”的大老岭精神,推动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笃行不怠推进“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生态样板、生物多样性科普宣教样板、智慧智能信息化样板、建“两山”理论转化共享样板”等四个样板建设,为宜昌建设“典范城”、打造“世界级筑牢绿色根基。